2025年《财富》中国最佳设计榜的发布,对无人机行业而言绝非一份普通榜单——它更像是低空经济从“技术概念”走向“民生应用”的全景答卷。当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不再是展会里的“炫酷展品”,而是通过设计突破解决实际场景痛点:如何让“天空出行、空中物流”真正融入寻常生活。
上海峰飞航空科技的凯瑞鸥-eVTOL货运航空器,堪称低空物流的“破局者”。作为全球首款拿下适航三证的吨级以上无人驾驶纯电垂直起降航空器,其200千米的最大航程、垂直起降+水平巡航的双模设计,不仅解决了传统无人机“载重小、续航短”的短板,更填补了“吨级货运无人机商业化”的行业空白。这款机型商业签约已经涉及医药冷链、生鲜电商、应急医疗三大场景,标志着中国低空物流与应急救援场景全面进入商业化场景探索落地阶段。
另一款明星产品——上海沃兰特航空技术的VE25-100(天行),则以“六座大舱内空间”的设计,打破了eVTOL“小众化”的刻板印象。超千架的订单量背后,是市场对低空出行“实用性”的认可:透明舷窗适配观光场景、滑动门方便应急救援,这种“一机多用”的设计思路,恰恰契合了无人机行业“场景化创新”的发展趋势。
而零重力飞机工业的ZG-ONE鹊飞,用“太空登陆舱”式的外观设计+弹射伞等多重安全配置,让低空旅游、短途接驳等场景的“安全性”更有保障:无人机与eVTOL的创新,终究要以“用户安全”为底线。从行业视角来看,这些设计的落地,标志着2025年真正成为低空经济“商业化元年”,无人机行业正从“单一工具”向“综合低空解决方案”升级。
今年的设计榜强调,AI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成为设计师的“伙伴”。例如,极氪智能座舱助手AI Eva能主动感知需求,变成有温度的“出行伴侣”;文远知行Robotaxi GXR实现360度无盲区感知,量产成本大降,让无人驾驶从实验室开进城市街道。
Haimeta智能创作平台则直接回应“AI会取代设计师吗”的焦虑,通过人机协作让创意更平等。这启示无人机设计:技术越先进,越需人性化界面。
可持续性已成设计的“必修课”。盛虹的碳捕集纤维将工业废气变成面料,每件T恤消耗100克二氧化碳;Elix Water用100%可再生纸瓶替代塑料,减少86%塑耗。
而设计的社会价值在“脆弱之处”闪光:东软科技让真人客服视频指导老年用药,反数字潮流而行;仿生膝关节帮助残障人士自然行走。这提醒我们:低空技术不应只追求炫酷,而需像园博园公厕那样,以“低科技”守护尊严——无人机可以成为连接城乡的生命线。
行业挑战与未来:让无人机“飞得稳、飞得近、飞得暖”
本次设计榜中“砖瓦诗赋”用传统工艺对抗工业化的设计,给了行业深刻启发:无人机技术越先进,设计越要“回归本源”。比如,无人机的操作逻辑要简化,让普通用户“一学就会”;飞行噪音要降低,避免影响居民生活;外观设计要亲和,打破公众对“无人机=高冷科技”的刻板印象。这些看似“小事”,恰恰是决定低空经济能否“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
从行业发展来看,未来的无人机设计,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安全冗余”,通过多重备份、智能避障等技术,让飞行更可靠;二是“场景适配”,针对物流、出行、救援、旅游等不同场景,打造“定制化”产品;三是“人文关怀”,让技术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适应技术。我们在本次设计榜中看到了行业的成熟与觉醒:低空经济的核心不是“飞得高、飞得快”,而是“飞得稳、飞得近、飞得暖”。
2025年的设计榜,是低空经济的“成长宣言”,更是无人机行业的“行动指南”。低空经济的天空,正被设计点亮;而我们相信,未来的天空,会因为无人机的存在,变得更便捷、更温暖、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