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温州市低空基础设施布局和空域航路航线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标志着温州正借助低空经济的力量,开启通向“全省第三极”的新航道。

未来,温州的天空将比我们想象中更忙碌。到2035年,这座“天空之城”将拥有近2000个低空起降点,布局12个低空客运枢纽、13个低空物流枢纽,形成“六横三纵”载人航路和“五横三纵”载物航路网络。

根据规划,温州将分阶段打造低空经济体系:到2027年建成1个通用航空机场、200个以上垂直起降场/点;到2030年建成2-3个通用航空机场、500个以上垂直起降场/点;
到2035年建成3-5个通用航空机场、1000个以上垂直起降点、30个以上低空综合枢纽,实现“一县一起降枢纽、一镇一起降场”全覆盖。

根据规划,温州将构建“低空综合枢纽-低空转运中心-低空起降点”三级设施体系,满足不同场景的低空飞行需求。
到2035年,全市低空起降点数量将达到1989个,比现状大幅增加1782个。
这些设施总投资额约83.6-140.4亿元,将支撑温州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先行城市。

低空综合枢纽作为一级枢纽,用地面积一般在5000平方米以上,承担各类低空航空器起降、备降、充换电、停放、调配、维修等综合服务保障功能。
低空转运中心作为二级枢纽,用地面积一般在2000平方米以上,承担多种低空航空器起降、备降、充换电、停放、日常维修等运营所需基础保障功能。
02 覆盖全市的低空飞行网络
在空域规划方面,温州地区G类空域被划设为7个区域,高度范围从海拔300米到2100米不等,为各类低空飞行提供了合法、安全的空域资源。

航路规划分为载人航路和载物航路两类。
面向直升机或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的载人航路,飞行高度在真高300米至600米之间,规划形成“六横三纵”载人中心航路布局,并规划103条载人支线航路。
面向中大型无人机的载物航路,飞行高度在真高120米至300米之间,规划形成“五横三纵”载物中心航路布局,并规划205条载物支线航路。
此外,围绕货物运输、即时配送、医疗配送等应用场景需求,规划了579条具体航线,形成覆盖全市的低空飞行网络。
文成县和泰顺县作为浙江省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将一体共建浙南山区低空立体交通县域实践项目。
这两个山区县将聚焦传统出行方式、单一旅游模式存在的短板,跨县域、跨领域探索低空经济赋能交旅融合发展、迭代山区治理的新路径。
文成、泰顺试点将充分利用空域条件优势、空间区位优势、自然环境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市場潜力优势,推动基础设施联动规划、航路航线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同享共育。

与此同时,龙湾区、乐清市、瑞安市三地产业联动,分别打造元器件和动力系统培育发展核心区、元器件和任务载荷发展聚集区、以及原材料发展聚集地和机体结构件和动力系统高质量转型示范区。
规划明确了温州低空经济的七大应用场景:即时配送、医疗配送、物流运输、空中交通(客运)、应急救援、城市治理和文旅观光。

![]()
![]()
![]()
![]()
![]()
![]()
![]()
![]()
![]()
![]()
![]()
![]()
![]()
医疗配送方面,将按照“三甲医院+血液中心+检测中心应选尽选,乡镇卫生院均衡覆盖”的思路,新增444个起降点,使全市医疗配送起降点达到452个,支撑低空血液运输、样本送检等应用场景。

物流运输方面,将构建“物流枢纽-转运中心-末端起降点”三级低空物流设施体系,新增158个起降点,使物流起降设施总数达到159个。

空中交通方面,将紧密依托城市高流量枢纽,规划布局12个低空客运枢纽和20个客运转运中心,结合体育场馆、国际酒店等布局186个低空载客起降点,实现“一县一起降枢纽、一镇一起降场”。
文旅观光方面,按照“4A级以上或全市客流前十”的思路,新增95个文旅观光起降点,使全市文旅观光起降点达到96个,构建低空观光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立体游览生态。
为确保低空飞行安全有序,温州正在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浙南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已经正式揭牌运行,将为浙南地区低空无人机提供规划展示、信息服务、监管、科普研学等一站式智能信息服务。
同时,温州还将建设低空安全监管中心,围绕“监测、管理、应急”三大核心维度,整合公安内部警种资源,并与浙南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空安全监管体系。

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规划投资约13.8亿元,布局通信、导航、监视、气象、安全等低空信息基础设施,串联沿线低空综合枢纽、低空产业集聚区、通航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
从“瓯江时代”迈向“天空时代”,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正在新赛道上延续。
随着低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未来的温州天空将成为物流运输、载人交通、旅游观光的新维度。
内容来源:瓯越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