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描述内容
客服微信:hqdk18
全部商品
科技前沿丨无人机空中“换刀”,Nature刊发西湖大学机器人协作新突破
来源: | 作者:阿芙 | 发布时间: 21天前 | 23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刊发了西湖大学工学院赵世钰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开发的“飞行工具箱”(FlyingToolbox)空中协同操作系统,在全球首次实现多架旋翼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自主交换工具,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不可兼得的世界级技术难题。

想象一下:两架无人机以“叠罗汉”的方式悬停空中,上方无人机伸出机械臂,精准抓取下方无人机携带的工具,完成任务后物归原主——整个过程如同一位主刀医生从护士手中接过手术器械般流畅自然。这一充满未来感的协同作业场景,已在西湖大学工学院赵世钰实验室成为现实。


近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刊发了西湖大学工学院赵世钰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开发的“飞行工具箱”(FlyingToolbox)空中协同操作系统,在全球首次实现多架旋翼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自主交换工具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不可兼得的世界级技术难题。


图片


“飞行工具箱”系统由工具箱无人机与操作无人机组成


01 为何要让无人机“叠罗汉”?


当前,无人机大多扮演着“飞行摄像机”的角色,主要从事航拍、监测等被动观察类任务。而空中作业机器人则更进一步,它将多旋翼无人机与高自由度机械臂结合,成为“飞行的操作手”,可代替人类在危险或难以抵达的环境执行任务,例如危险物品抓取、高空建筑清洁、接触式检修甚至空中增材制造。


然而,单个空中机器人载荷有限,难以独立完成复杂任务。赵世钰团队从外科手术中获得灵感:能否让多架无人机像手术团队那样协作?一名“护士”无人机携带多种工具,另一架“医生”无人机专注操作,按需取用工具。


实现该构想需采用“叠飞”形态——即一架无人机飞到另一架上方进行工具交换。但一旦双机垂直距离缩小至0.6米,就会产生速度高达13.18米/秒的下洗气流,相当于6级强风,极易导致无人机失控相撞。


02 三大“黑科技”破解气流干扰难题


面对强风干扰下厘米级精度的对接要求,研究团队提出了三项创新核心技术:


柔性电磁对接机构——智能吸附接口提升容错能力。该设计在机械臂末端设置带铁片的空腔,工具顶部则设有四个环形柔顺圆锥电磁对接装置,利用电磁吸附实现精准对接。其柔顺结构可在姿态略有偏差时仍保证对接成功。


图片


柔性电磁对接机构工作原理


气流扰动估计与补偿方法——下方无人机内置气流速度场模型,结合空气动力学原理与实时传感数据,通过神经网络预测并补偿上方无人机产生的气流干扰。


高精度对接与操作控制技术——通过视觉识别与动态调整实现精准控制。操作无人机通过摄像头识别工具平台上的二维码定位,下方无人机则实时调整六个旋翼转速,抵抗气流干扰,确保位置误差小于1.5厘米。


03 不止于20次连续对接,迈向更复杂场景


实验显示,该系统已成功完成不少于20次连续对接,并实现了“双机协作”和更复杂的“三机协作”任务场景

赵世钰教授表示:“这项技术将为空中作业机器人开拓全新应用前景,未来可用于空中换电池、物资补给等复杂任务,在高层建筑维护、灾难救援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图片